纵观我国产学研合作,如果把它分层次,则共有两个层面。一个层面是以企业短期需求为目标应用型层面,我国90%以上的产学研都如此,该层面的共同特点是:企业在产品开发中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,或将付出较多时间、成本的,企业此时便寻求大学、科研院所或者创新能力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合作,而且大多以项目、课题为合作模式,项目结束就意味着合作结束。另外一个层面便是以基础性、前沿创新为目标导向的产学研联盟,该层面的共同特点是由于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长期战略,所以风险比较高。做一个简单的比喻,产学研联盟的研究成果如果比喻成“种子”的话,企业需要的不是“种子”,而是“树苗”,而种子在发育成树苗过程中,风险非常大,谁也不可预估,而企业是以利润为目标的,很难愿意承担该风险。然而,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要走得更远,第二个层面至关重要。
目前,针对前沿技术,一些对前沿创新比较敏感的企业采取把技术中心设在高校里,高校与企业共同出资,风险共担为主的模式。在模式中,出资以企业为主,双方共同出人,运行上开始时各自独立并行,最后慢慢转为融合运转,这样能很好地将高校的学科优势、科研基础与企业的经营优势、市场战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,通过基础研究、前期研发,发现并甄别出产业中的关键技术,然后进行重点开发,并逐步转化为企业产业化经营服务。这种模式无论企业和高校都从合作中获得了自身所需求的。企业从合作后能够收获技术储备,锻炼并提升了创新能力;高校在合作中则巩固了学科优势,拉近科研与产业间的距离。
我们知道,“官、产、学、研、资”是产学研合作不可或缺的五要素。在这几个因素中,资本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,因为只有资本才可把产学研各方面链接在一起。缺乏资本,产学研合作是没有用的。因此,在成果转化中,首先需要把资本引入到产学研合作中来。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政府的力量。政府在产学研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亲历亲为,关键是要做好引导、服务、创造环境等作用上。政府首先要做的便是向导和服务工作。单个企业在整个产业里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这时候就非常需要政府提供宏观的产业路线的指导,这样企业就能提高技术研发方向的精准度,有的放矢地开展产学研合作。因此,政府除了需要关注产业技术的路线,编制技术地图,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向导,还要提供产学研前端的科技和后端的产业的扶持政策。其中后端产业政策非常重要,我国在这方面比起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。政府另外要做的便是营造适合产学研合作的环境,比如说舆论环境、创新氛围、诚信体系等,这些都是需要政府有所作为的。